从南端的九宣闸,到北端的三河汇流口在线全职美工,大运河在“入津第一站”的静海境内延伸近百里,占到了运河天津段的四分之一。
自静海区流入天津的南运河,既是海河水系支流,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。汩汩运河水,滋润着两岸的土地,也哺育着沿岸人民。在静海陈官屯,运河水为这里带来了“蔬菜之乡”的美誉,还催生了一项冬菜制作的非遗技艺。
时至今日,运河带给静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,融入民间,历久弥新,正焕发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。
“家家种白菜,户户做冬菜”的童年记忆
陈官屯冬菜,是一种发源于静海陈官屯地区的半干态发酵性腌制食品,其原料为当地特产“青麻叶大核桃纹白菜”和“四六瓣红皮蒜”。以这“二宝”为原料制成的冬菜,长期以来是人们的餐桌常客,或直接就饭吃,或用来炒鸡蛋、煮馄饨、煲汤,食用方法不一而足。
在陈官屯镇24个村落中,尤以冬菜的发源地纪家庄村的白菜种植规模最大、冬菜产出最多,可以说是“家家种白菜,户户做冬菜”。现年45岁的静海区鸿盛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、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纪执来,就是陈官屯纪家庄村村民。对纪执来而言最自豪的事,就是他完全复原了陈官屯冬菜的传统制作技艺,并将这一技艺坚持传承了下来。
纪执来
“对纪家庄村乃至整个陈官屯地区的老百姓来说,冬菜是一种‘有感情’的食物。这里做冬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,也就是天津建城之初,至今已有数百年时间。到了近代,由于冬菜有原料相对充足、成品较易储存、风味独特等特点,更是几乎家家户户制作,在全国的冬菜中,逐渐建立起‘津冬菜’的地位。”纪执来介绍道。
上世纪80年代,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,陈官屯一带的村民制作冬菜大多是自产自用,每到收白菜、切白菜的时节,家家户户都显得很热闹。纪执来至今记得当时村里的景象,“我七八岁时,很喜欢看村里的师傅用大刀切菜,在白菜收获的季节,我还会帮着收菜,抱给切菜师傅们,有时还能被大人们赠送一些新鲜菜心吃。现在想来,那是我对冬菜制作最早的记忆,也是对这项技艺最初的感情。”
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不少人开始把冬菜作为商品售卖。然而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陈官屯冬菜传统技艺,也曾遇到市场的挑战而面临生存危机。
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随着商用切菜机的普及,不少人放弃了传统的冬菜制作技艺,选择了“切菜机切菜—撒盐—压榨”这一套新工艺流程。在纪执来和村里许多老人看来,这种工艺虽然能节约大量人工,但产出的冬菜在味道、营养上均与传统技艺存在差距:“出不来冬菜的老味道。”
为了还原冬菜的“老味道”在线全职美工,就要从还原冬菜传统制作技艺入手。2017年,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成功申请“天津市级非遗”,作为代表性传承人,纪执来的“战斗”从这里起步。
种菜、收菜、切菜、晾晒、腌制……
“一年365天,每天都有活儿干”
为了贯彻原汁原味的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,纪执来几乎“一年365天,天天有活儿要干”。
“陈官屯冬菜的‘老味道’其实一直都在,它存在于人们的味觉记忆中,而且其制作方法,也深藏于陈官屯地区人民的口耳相传中。作为非遗传承人,我需要做的,是将这种技艺重新拾起,并让它受到人们的认可,受到市场的认可。”纪执来讲述道。
话虽如此,但完全复原陈官屯冬菜的传统制作技艺,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陈官屯冬菜之所以远近闻名,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原材料质优味美,无论是青麻叶大核桃纹白菜还是四六瓣红皮蒜,在陈官屯一带毗邻运河水的河滩红土培育下,能形成较好的色泽、口感和特色——白菜叶厚、筋细、脆甜,蒜则酥脆、香辣、回甘。为了达成这一步,纪执来的工作首先从种菜开始。
每年8月,纪执来和其担任总经理的合作社就开始栽种白菜。到11月初收菜后,他们就将白菜收藏冬储,以迎接来年3月中旬气温、日照都适宜切菜的最忙时节。
整个冬储时段,白菜要用草席盖住,在线美工每天揭开席子日晒,夜晚则盖上席子保温,如此一日不曾间断。到了来年3月,经历过冬储的白菜终于被取出来,历经择菜后,进入到切菜流程。
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,很多使用切菜机的冬菜厂家,采取的‘切菜—撒盐—压榨’步骤虽然效率高,但对传统味道的还原很不理想,营养水准也不如从前。因此,还原传统工艺的很重要一步,就是手工切菜、晾晒。”纪执来说道。
为了呈现冬菜原汁原味的老口味,纪执来和厂里的师傅们费了苦功。在切菜和晾晒环节,传统老手艺要求把一棵棵菜仔细择好,师傅要把菜切成12mm宽、10mm长,即所谓“抽横不抽竖”,这样做出来的菜才能接近正方形。晾晒时,则要求抓起来能成团、一甩能散开,晾晒的天数与当年的风向、气温、日照息息相关,要让菜里的水分不多不少,才能有最好的口感。
完成这些步骤后,还要对半成品的菜进行再次挑拣、择去细小杂质,然后放入盐和自产的蒜泥搅拌,随后装坛,用宣纸密封,使其自然发酵,至此,冬菜制作最忙的一个多月时间就过去了。再等待发酵约5个月后,色泽金黄、口感脆嫩鲜香的冬菜成品就做好了。
完成一批冬菜制作并由小坛分装后,纪执来很快又迎来新一年的种菜任务。此外,每年的3月—6月还是四六瓣红皮蒜的种植时间,用纪执来的话说,就是“一刻也不得闲儿”。
从“市级非遗”到“天津礼物”
这坛冬菜,香飘万里
虽然还原陈官屯冬菜传统制作技艺的过程很累,但纪执来觉得,恰恰是这种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的坚持,反而让他逐渐认识到,坚持这项传承,是自己愿意肩负的责任。
“正如我所说,我儿时的很多快乐回忆与冬菜相伴,其实,那也是整个纪家庄村乃至陈官屯人的回忆。自2017年我们成功把这项技艺申请为市级非遗以来,我逐渐认识到,非遗不仅传承的是手艺,更是一代人的记忆。”纪执来说。
纪执来记得,在他刚刚成功为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申请非遗项目,并告诉村里人自己要复原并传承这项技艺时,村里老人的激动神情。
“当时,村里的老人们免费送来了他们自家做冬菜时用的刀具、菜板、簸箕、草席、磨刀石等物品,这些东西甚至也可以说是这项非遗技艺的宝贵一环。”纪执来说,“还有些体力还算好的老人,曾经免费上门来帮忙切菜。当时我们两口子特别感动,觉得这就是冬菜给村里人留下的活生生的记忆,也是这项技艺看不见的价值。”
“老七,一定要把这件事干下去,把陈官屯冬菜的名号继续做起来。”纪执来排行第七,他清楚地记得,村里老人和他说这句话时的认真神情。
这几年,纪执来所传承的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获得了多项荣誉。2019年,纪老七冬菜被天津市烹饪协会纳入“2019年度天津名小吃”之列;2021年,纪老七冬菜被认定为“津门老字号”;2022年,纪老七冬菜荣获天津市消费者协会评选的天津特色“伴手礼”称号;去年,纪老七冬菜被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认定为“津农精品”,知名度继续提高。
兼职美工网站纪执来知道,要想将一项非遗真正持久地传承下去,市场的认可必不可少。如今,纪执来担任总经理的合作社一年能产出约3万斤冬菜成品,以及7000余斤糖蒜、一部分五香大头菜。这些产品销路越来越畅,或以礼盒装的形式在天津各家特产店售卖,或进入到本地商超,或通过自家经营的网店售卖。
在纪执来经营的网店中,回头客占了约70%。“回头客一年比一年多,这说明经过传统技艺制作的陈官屯冬菜,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。甚至还有顾客专门把我们的冬菜产品买来带到外地、甚至带出国门去吃,这让我很自豪。”纪执来说道。
(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)在线全职美工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